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8月18日,A股最年轻券商——国联证券,终于结束了涨停之旅,连续涨停天数定格在12。
尽管距券商新股上市时所创的连板纪录只差了1个,但国联证券的表现同样引人瞩目。与5年前H股上市时的凄风冷雨相比,国联证券此番回归A股,可谓迎来了艳阳天。
接连涨停告一段落后,国联证券的后市走势将会怎样演绎?募资将近20亿,又会给其战略目标增添怎样的助力?
01
市场资金热捧
7月最后一天,“港漂”多年的国联证券,正式登陆A股。
由于此前申购火爆(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仅为0.148%),加上发行定价比较友好(市盈率19.6倍),所以投资者对其市场表现颇为期待。
不孚众望,国联证券上市后连续涨停至8月17日。12连板的表现,仅次于年初上市的中银证券(13连板),成为A股有史以来的第二长纪录。
从4.25元/股的发行价,涨到8月17日的17.45元/股,国联证券的股价翻了两番还多。其A股市值也从82.24亿元,增加至337.66亿元。
8月18日,国联证券终于不再涨停,全天下跌了4.18%。不过从盘后龙虎榜成交数据来看,大资金并未抛弃国联证券。
上交所发布的8月17日数据显示,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营业部等多家顶级游资大手笔买入国联证券,买卖前五合计净买入22688.84万元。

8月18日,尽管国联证券下跌超过4%,但前一天买进的部分游资并未撤离。其中,申万宏源深圳金田路营业部继17日买入超过1亿元后,18日再度加仓5510万元。

作为市场上最为敏感的一类资金,大游资对国联证券这般热衷,意味着该股的短期走势仍会风高浪急。
02
中信光环加身
投资者之所以对国联证券青眼有加,其中一大原因是,向其管理层投上信任票。
国联证券的现任高管团队,与“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5年11月,被业界评价为中信证券“灵魂人物”的王东明,卸任董事长一职,随后被国联证券聘为公司顾问。
在这之后,曾任中信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监、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的王捷,于 2019年1月起入职国联证券,担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2019年6月又被聘为公司董秘。
2019年6月,中信元老葛小波接踵而至,担任国联执行董事、总裁兼财务负责人,同时兼任华英证券董事、中海基金董事。
另外,中信证券原信息技术中心执行总经理汪锦岭,也与葛小波同时期跳槽,担任国联首席信息官。
今年2月5日,江苏证监局核准了尹红卫和李钦两位高管的任职资格。二人均曾在中信证券任职,加入国联后分别担任副总裁兼首席财富官和首席风险官,前者主管财富管理条线,后者则负责管理衍生品部门。
葛小波等人加盟国联后,带来的第一个明显改变,就是停滞数年的A股IPO进程驶上快车道。
2019年12月27日,国联证券公告称,向证监会提交恢复A股发行审查申请,并获同意。今年5月,证监会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国联证券的首发申请。
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国联证券此前多年未竟的A股IPO大业,中信系班底的能量可见一斑。
03
弯道超车胜算几何?
与上市初期的锣鼓喧天相比,专业投资者更看重的是,新任管理层能否在经营层面,给这家偏居苏南一隅的小型券商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新的气象已有显现。2019年年报显示,国联证券实现营收21.24亿元,同比增长41.87%;归母净利润5.21亿元,同比增长930.57%。两项增速,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缘于管理层对既有业务结构施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强化财富主动管理,解决“看天吃饭”的行业痼疾。

可以看到,2019年,对国联证券整体业绩贡献最大的板块,是自营收入。由2018年亏损1469.5万元,猛增至2019年的43091.6万元,跃升为当年第二大业务板块。其中,自营固收类产品占净资本的比例,由2018年的13.28%猛增至2019年的85%。
另一方面,传统的经纪业务尽管还是国联证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但其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18年的40.26%大幅降至2019年的29.10%。
除了既有业务实施转型以外,国联证券在增量业务上也多有发力。
今年3月,国联证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取得试点开展基金投资业务资格的中型证券公司。拿到“准生证”后,迅速实现规模效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其基金投顾管理规模已达到20亿元,仅次于蚂蚁金服。
而通过此次IPO,可以补充将近20亿元的资本金,这将有助其进一步打开未来的上升通道。
在招股书中,国联证券曾表示,公司战略目标是“成为一家盈利能力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中大型券商”,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实施区位优势战略,复制无锡区域成功经验,拓展全国市场”、“打造大财富管理体系,推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等。
如果上述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可以想见,国联证券未来还会收获更多的“涨停板”。